把好食品安全最后一道关
发布时间: 2019-06-26 10:43 | 来源: 网络整理 | 责任编辑: 采集侠
■本报记者曲晓丽
在参加完社区组织的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后,小A与母亲就家里的土法压榨花生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从活动中,小A得知由于大部分小作坊制作工艺简单、条件简陋,导致一些土法压榨花生油往往存在黄曲霉素B1超标等问题,长期食用可能会致癌。而家里长期食用的正是父母从老家带来的土法压榨花生油。而在小A母亲看来,市场上销售的花生油没有土法压榨的油“更纯更香”。
俗话说,真理不辩不明。经一番查阅资料、浏览网站之后,母女二人终于决定改吃正规厂家生产的花生油。
中国是食品生产大国,也是食品消费大国。“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涉及所有生产经营者,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消费者、监管者。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在食品安全供给消费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层面都可能存在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风险。但是毫无疑问,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消协共受理食品类投诉30101件,同比增长43.7%。其中保健食品类投诉7298件,同比增长40.8%。
提升全社会对食品的消费信心,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购买力需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抓住企业的管理责任、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责任、对食品安全的投入责任以及监管部门责任等五大关键环节。
食品安全事关人人,食品安全人人有责。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全产业链中的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协同协作,其中监管部门应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开始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从重制度设计向重制度落实转变,从碎片化向数字化转变。监管部门也着力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例如浙江省的一些地方监管部门正在探讨对企业一些轻微的违法行为采取“驾照式”扣分管理的措施,促使企业有所转变。
每个消费者都是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关。然而在食品消费过程中,人们一直存在误区,其中既有公众缺乏食品安全知识的原因,也有食品谣言在作祟。为此,击碎食品谣言、向社会公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成为历年食品安全宣传周的重要内容。
针对“黑心商贩给西瓜打针”“隔夜菜致癌”“小龙虾重金属超标”“葡萄表皮白霜是农药残留”等谣言,工作人员在北京市食品安全宣传周上用科学求证真相,消除市民对谣言的恐慌。
此外,为向公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开展了“进校园”“+互联网”“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等各种活动。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的食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在支付宝“答答星球”、微信“食安查竞赛”小程序上线后,开赛仅7天,就吸引1200万人参赛,答题次数突破17亿。一系列的活动将帮助人们构筑食品安全思想防线,把好食品消费最后一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