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味|中国春节饮食文化知多少
发布时间: 2019-08-10 10:45 | 来源: 亲民健康网 | 责任编辑: 晨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在幸福而又短暂的春节里,我们除了享受阖家团圆的欢乐,更饱尝了舌尖上的家乡美味。
才下舌尖,却上心间,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家乡的滋味,故土的情怀,总是萦绕心间,挥之不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这样说:“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这些家乡美食深深扎根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不可磨灭。也许,这些食物本身未必是玉盘珍馐,但和亲人推杯换盏,把酒言欢的亲情却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这才是这些传统食物最重要的意义。
“好吃不过饺子”
饺子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广受人们的喜爱。中国有句老话叫“好吃不过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尤其在北方,饺子是年夜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饺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因为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子”为“子时”,“饺”与“交”谐音,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喜庆团圆”之意。
饺子外形如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人们还会将硬币或者花生米和果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饺子就预示新的一年将交好运。
元宵VS汤圆傻傻分不清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宁波)兴起一种新奇食物,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圆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圆子”改称“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那么汤圆和元宵究竟有何区别呢?以江浙为中心的南方地区,用包制方法制作汤圆,即用糯米烫软后,手揉湿粉包馅而成,通常馅都较大,皮则略薄;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用摇制方法制作元宵,即用干粉滚制而成,馅较小,粉较多。
春节吃汤圆,意味着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四川地区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汤圆,汤圆叫“元宝”,吃汤圆叫“得元宝”。扬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汤圆,寓意事事如意、合家团圆。
“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新春期间很多地区都讲究吃年糕,因为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所以,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代表着美好的寓意和希望。正如诗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据说,年糕最早只是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用的,后来才逐渐成为春节传统美食。春节吃年糕多出现于南方,多以红、黄、白三色出现,寄寓了五谷丰登、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
如今,年糕已经发展成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新年美食。例如,山东的红枣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及红白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苏州的桂花糖年糕等。
春节吃春饼新年万事平
春卷,又称春饼、春盘、薄饼,是中国民间立春时吃的传统美食,流行于中国各地。春卷包含着新年的美好祝福,有迎春喜庆之吉兆。
在南方的某些地区,过春节不吃饺子,吃春卷。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饼,烙得很薄,又称薄饼。与数种生菜同食,名曰“春盘”。每年立春日,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来吃,卷的配菜不尽相同,在北京叫春饼,在北京卷的是北京烤鸭,在广东卷的可能就是蜜汁烧鹅。
其它春节饮食习俗
八宝饭是上海人传统年夜饭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征团团圆圆、吉祥平安。
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都一定要吃太平燕,也称扁肉燕,所谓“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二十八,打粑粑。”腊月二十,湖南湘西土家族人都要打糯米糍粑,客家人过节也有吃糍粑的习惯。
广西壮族人过年有吃年粽的习俗。每年春节前,他们都要包粽子或买粽子。